当前位置:资讯中心>老兵故事

爱在老山 ——写在八一建军节前夕

发布时间:2024-03-20 16:25:49 作者:唐丽萍 边富斌 编辑 成明清

每年的清明节和八一建军节都是老兵们汇集麻栗坡的日子。无数老兵从全国各地赶来,看望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为他们扫墓;登上老山;到当年的部队驻地故地重游,感受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探望驻地周边群众……麻栗坡,成了他们生命中永远翻不过去的一页,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和战火中结下的生死情谊。

                        爱在老山


             ——写在八一建军节前夕

       

       首席记者  唐丽萍 通讯员 边富斌


一、山中那960朵不凋的玫瑰前不久,记者随友人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吊唁时发现,960座烈士的坟墓上,全都插着一朵艳丽的绢做的玫瑰,而且插花的距离相等,远远望去,鲜红的玫瑰整齐划一,为这一排排静默着的青灰色坟墓增添了一道亮色,这是谁插的呢?记者好奇地问烈士陵园管理人员,他很年轻,似乎是才来的。

他说,这玫瑰是今年清明节就插上了,好像是当年的一位老兵,女兵插的。“徐小红?”一个名字顿时冲口而出。

“好象是吧?名字记不起来了。”他不敢肯定地说。

回文山后,记者便给徐小红打电话。她说,去年清明节她来扫墓的时候的确是为烈士们插上了960朵玫瑰,想把烈士墓装扮得更美丽,可今年的玫瑰花不是她插的。

今年清明节因为女儿要参加高考,她没能前来扫墓,正心急火燎呢!她打算过几天就到麻栗坡,一年都不能少!当年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大多是1963—— 1966年出生的,为保卫祖国边疆,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8至23岁的青葱岁月,而且大多数连恋爱都没有谈过。

自从几年前一位姓谢的女兵买来能经风吹雨打的绢做玫瑰插到960座烈士坟墓上后,便不断有人仿效,长眠在这里的烈士们献上爱的玫瑰,其用心令人感动。后来才得知,今年为烈士插上玫瑰的是来自四川成都的李楠桦,她是清明节和丈夫一道来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时特意买来插上的,就想为年轻的烈士们送上一份小小的心意。7月16日,记者接到徐小红的电话,说她当晚从昆明赶到文山,17号到麻栗坡,和她同来的有曾在老山英雄连服役的谭万明,还有烈士党振明的姐姐党素霞。

掐指算来,记者认识徐小红已有7年了。当时的她虽已年近不惑,但却身材高挑,长相俊俏、风姿绰约。与她深入交谈却是在2013年清明节前夕,当时记者到麻栗坡采访,有人向记者推荐了被老兵们誉为“战地女神”、老山十姊妹救护队员之一的徐小红。她向记者讲述了那段血与火的经历,以及她至真至纯、刻骨铭心美好初恋,她的爱情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二、还没来得及告白就被战争扼杀的初恋从小在军营长大的徐小红称得上是军人世家:爷爷是老红军爸爸参加过抗美援朝,她14岁就跨入军营,穿上了军装。但她的世界很单纯,除了长安街、天安门、颐和园、鲜花绿草、蓝天白云外,最艰苦的莫过于新兵训练时每天爬在雪地里瞄靶了,受不了这个罪的她不时以肚子疼躲过这训练。

1986年,刚满18岁的她随部队开往云南边境后,才真正知道军人艰苦和战争的残酷。到下后,她和救护队的女兵们组成几个小分队,每天随军工一起护送伤员、抢救伤员、为战士们洗衣服,还辗转了文山州的很多地方:文山平坝、麻栗坡、老山、小平寨、南平、南温河、八里河东山、船头、芭蕉坪、落水洞等。

每次出去,都面临死亡威胁,除了敌方的冷枪冷炮外,还有树林中遍布的地雷;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挂着一颗“光荣弹”,这是特制的手榴弹,没有延时,拉环拉开即爆炸,一旦被俘,宁死也不当俘虏。此时,存留在这个18岁少女身上的天真幼稚已被战火、硝烟、不时呼啸着掠过头顶的炮弹和战友的鲜血、牺牲的生命荡涤而净,使她清醒地认识自己身处的是你死我活的残酷战场。

然而,尽管如此,她心中还是留有一片绿洲,绿洲中盛开着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这是专为初恋战友茅征华开放的。认识茅征华时,她18岁,他22岁。

他与她同在一个部队,不同的是她83年入伍,他84年;她在部队医院,他在连队。当时部队驻地在河北邢台,茅征华常到医院“泡病号”,由此徐小红记住了他。后来彼此熟悉后她得知,茅征华来自安徽合肥,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在大学做后勤工作,父母只生育了两个儿女,茅征华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

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茅征华的样子,个头不算很高,但皮肤白皙,把他显得很斯文,只要笑脸上就露出一个酒窝,很帅!可他的性格却属于特别活泼可爱的那种,喜欢踢足球,喜欢搞怪。

说不清从何开始,这对情窦初开的小年轻彼此都有了好感。仅仅是“好感”而已,因为相处两年多直到他牺牲,他们连手都没有拉过,一起上街都要隔着一段距离——部队有严格规定,战士不允许谈恋爱。可茅征华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向她表达了他的关爱与怜惜。

她至今还记得那年邢台的冬天特别寒冷,可部队发的棉鞋小,徐小红穿不了,脚冻得生了冻疮。一天,茅征华冒着大雪骑了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百货大楼给她买了一双棉鞋,并且很细心地把鞋带都穿上了。

他还知道她喜欢吃烤红薯,又特地买了一个烤红薯捂在怀里带了回来。当她接过温暖的棉鞋和热乎乎的烤红薯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如今30年过去了,她还清楚地记那红薯的瓤是金黄色的,很甜很香!后来他俩随部队开到了前线,徐小红被分配到战地救护队,成为救护队里高子最高,年龄最小的一名卫生员。

到了前线后,茅征华依然像哥哥一样关爱她,保持着开朗乐观的性格。其实直到他牺牲,他们之间也没有作过爱的告白,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他曾含蓄地对她说:小红,我希望能一辈子为你买红薯;我很喜欢踢足球,将来战争结束了,你一定要去看我踢足球哦!当时有连队里有4对战士在偷偷谈恋爱,他们是其中一对。

茅征华对她说,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将来我们4对一起举行集体婚礼,想不到7天后他便牺牲了!虽然时隔28年,但她仍清楚地记得,茅征华是 1987年6月9日那天傍晚牺牲的。

当天,在某高地,敌人打过来的一发炮弹炸伤了6名战士,其中一个就是茅征华。当天受伤的人很多,救护队就只剩下4副担架了,人手也不够,于是救护队只能让肢体伤残的4名伤员躺到担架上抬着走,茅征华和另一位受伤战士王应龙看上去外伤并不严重,便让他们互相搀扶着往某高地走去。

这段路都是上坡,正常人爬到山顶都需要3个小时,当天茅征华和他的战友王应龙艰难地走了整整5个小时!但王应龙还没走到山顶就牺牲了。

茅征华到达高地时已是傍晚,此时的他非常虚弱,脸色苍白,刚到山顶就无力地倒了下去,排长郭华一个箭步冲上去抱住了他,哭着呼唤他的名字,只见他的胸前的伤口在不停往外流血和冒着气泡…… 

在排长的呼喊声中,茅征华吃力地睁开眼睛对郭华说:“排长,我今天怕是熬不过去了,我还有父母,他们年纪都大了,我孝敬不了他们了……”郭排长说:“小茅,你瞎说什么?我们这里有担架了,马上送你到救护所,千万要挺住!”茅征华在努力地呼吸,短促而又吃力。

战士们抬来担架,扶他躺到担架上,谁知他刚一躺上去就咽了气,眼睛大大地睁着,怎么抹都合不上。排长郭华和战士们围在他身旁,边哭边大声说,茅征华,你听好,你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全排战士都是你父母的儿子,我们一定会代你孝敬他们……

他的眼睛终于合上了。茅征华是1964年出生的,那年,他刚满23岁!得知他的死讯后,徐小红如晴天霹雳,心如刀绞!那天晚上,从来不会喝酒的她到驻地旁边的小卖铺买了酒来喝,直到烂醉如泥,之后,滴酒不沾!

三、不变的你仍然伫立在那条山路上,28年风尘刻画的都是你的样子茅征华带走了她的初恋,也把她的爱情埋葬在他咽气的那个山坡上。从此,麻栗坡成了她生命中寄托爱、回味爱的地方。后来的徐小红结了婚又离了婚,但茅征华的音容笑貌一直鲜活地存留在心底。

她流着泪对记者说,我永远忘不了他,世界上有一种感情,不需要结果也会存在,而且非常顽强!茅征华是在麻栗坡牺牲的,虽然他的遗体安葬在他的老家合肥,但我总觉得他仍在麻栗坡,我与他的爱也一直存留在麻栗坡。

2004年她从北京军区总医院转业后,选择自谋职业,自己创办了一家网络技术公司并担任董事长,生意一直不错。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清明节,无论怎样忙,她都会不顾一切赶到麻栗坡,每次都要在麻栗坡待半个多月时间——她要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拜长眠在这里的战友;

到当年的部队驻地看望那里的老百姓;到茅征华牺牲的那个地方看望他,用他最爱吃的烤红薯、煮玉米祭奠他……每年只要清明节临近,她就感觉麻栗坡在召唤着她,整天心急火燎,焦急得睡不好觉。

如果不能到麻栗坡,她便什么事都干不了,只有到了麻栗坡后,她的心才会踏实,做该做的事。每年到了麻栗坡后,她都要上老山,穿着当年特意保留下来的双面迷彩服,站在老山顶峰,远远眺望着茅征华牺牲的那个地方。

可是那个地方经常起雾,能看清的时候很少,只是有一次,从那里飞出一只鸟,让她感到十分欣慰。今年的清明节,因为女儿要高考,清明节她没能来。女儿很懂事,也很理解妈妈。见她今年没到麻栗坡,便问:“妈妈,你今年为何不到麻栗坡扫墓呢?”她说,因为你高考啊,妈妈要陪着你。

女儿说,妈妈,其实你不用管我的,我的学习我会用功,你只管去好了。将来我工作了,你去麻栗坡的费用,我来出。前不久,女儿的高考成绩下来了,考了600多分,她很欣慰。

于是便动身飞到昆明,7月16日晚赶到文山。7月17日,记者随徐小红、谭万明、党素霞一道来到了麻栗坡。到下后,她们迫不及待地赶到了老山。当天的天气非常好,蓝天白云,没有一点雾。她说,来了11次了,没有一次看清楚过,每次都是到了英雄连就开始下雨,雾蒙蒙一片。

老天今天终于开眼了!在她的指点下,记者看到了当年茅征华牺牲的那个地方,那是一个山坳,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路,四围是茂盛的树林和梯田。

徐小红怔怔地看着那个地方,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周围很静,谁也没有说话,只听她大声地喊:“茅征华,我看见你了,看得很清楚!你看到我了吗茅征华?我应该在6月9日你忌日那天来的,孩子高考了,没来成,明年我一定按时来。

你对我的好,我会记一辈子,只要我活着的一天,我都会来看你!去年你妈妈病了,我和你的战友们都去看望她了,我们都是她的孩子,你放心吧!说完她拿出特意为他准备的煮玉米、薯条、鹦嘴桃等,边哭边拼足力气往下扔:茅征华你接住,这是你爱吃的煮玉米,这是你爱吃的薯条,这是文山的鹦嘴桃,可好吃了,你还没吃过。

我的《圆梦老山》快要出版了,我是醮着心血和泪水写出来的……”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情难自禁,泪流满面,耳畔响起罗大佑的那首歌《你的样子》:“我听到传来谁的声音,是那梦里呜咽的小河,我看到远去谁的步伐,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那看似满不在乎转过身的,是风干泪眼后萧瑟的影子,不明白的是为何人世间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不变的你伫立在茫茫人世中……”


在那弯弯曲曲的山道上,仿佛看到茅征华和他的战友王应龙正相互搀扶着顽强地爬上来的年轻身影,他们满头大汗、身上血迹斑斑,咬紧牙关一米两米,一步、两步、三步……抑制不住的泪水顿时哗哗地流了一脸。

四、相互理解、支持的战友情这次与徐小红一同前来麻栗坡的谭万明是当年老山英雄连的,在那场战争中他只是头部受了轻伤,可他们连队有18位战友壮烈牺牲,长眠在麻栗坡烈士陵园。他对记者说,他和他的战友们一直心系麻栗坡,是难忘当年的战友情,每年无论怎样忙,他都要和战友们相聚麻栗坡,祭奠牺牲的战友。

他和徐小红也是战友,每次他到麻栗坡时,她都会托他到老山顶上向茅征华喊话,有一次,他带着50个战友登上老山顶峰上后,对着茅征华牺牲的那个地方声泪俱下地大喊:“茅征华,我代徐小红来看你了,她很想你,你听得到吗……” 声音在莽莽大山中回荡,50个战友全都哭了。

徐小红对茅征华的真挚感情深深打动了他,原本就单身的他向徐小红展开了追求攻势。徐小红最初并没有答应,离婚10多年了,她身边有很多追求者,但她一直都没有接受,她想,谁能接受一个心心念念牵挂着已不在人世的初恋战友茅征华,每年都要到麻栗坡看望他的女人?

可谭万明就能!他不仅多次代她去麻栗坡“看望”茅征华,还表示,徐小红身体不好,有糖尿病,万一今后有一天她真的走不动了,他就是背,也要背着她上老山“看茅征华”!通过两年多坚定不移的努力,谭万明终于赢得了徐小红的心。

今年,是两人确定关系后第一次相约着前来麻栗坡。到达老山顶上后,他便跟着徐小红忙开了,点烟,摆放“送”给茅征华的祭品。

徐小红对记者说,她和10多个战友约好了,60岁后,他们就到麻栗坡来养老。他们打算在麻栗坡合买一套三居室的房子,轮流到麻栗坡来住上一段时间,把麻栗坡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

五、一个烈士母亲临死前的心愿:与儿子一道埋葬在麻栗坡此次与我们同行的还有一个来自贵州安顺市的党素霞,已58岁的她风尘仆仆赶到麻栗坡来,是想看望埋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的弟弟党振明。

进了烈士陵园后,她眼眶便开始发红,准确无误地找到弟弟的坟墓后,便一头扑到弟弟的墓碑上,用手轻轻地抚摸弟弟的照片,随即将脸紧紧贴在弟弟的照片上号淘大哭:“弟弟啊,你在这里30年了,你想不想家呀?

我们一家人多想你啊,姐姐现在身体不好了,腰椎肩盘膨出,不能长途坐车,但姐姐还是要坚持每年都来麻栗坡看你,今后姐姐就是爬,也要爬着来看你……”党素霞告诉记者,他弟弟党振明是1962年出生的,他们四兄妹,就弟弟一个男孩,他从小机灵懂事,父母都非常宠爱他。

1982年弟弟应征入伍时,父母是坚决不同意的,因为他是独子,舍不得啊!他背着父母悄悄报的名,直到体检合格后他才告诉父母。

他走那天,父母亲在家哭得死去活来。部队开赴麻栗坡后,党素霞曾陪着万般牵挂儿子的父母到麻栗坡看望过弟弟一次,谁曾想这次竟是永别!1984年4月29日,党振明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在上战场之前,他特地给党素霞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也许这次告别就不会再回来了,如果我牺牲,请姐妹们替我赡养父母……听弟弟的战友说,战争打起来不久,党振明就受了伤,手背被弹片削掉了一块皮,但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继续留在战场上,并顽强地往上冲,最终被一发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他牺牲后,被追记三等功。党素霞是家中第一个知道弟弟牺牲消息的,她强忍悲痛带着父母从贵州赶到麻栗坡,途中不敢告诉父母真相,只说再来看望弟弟一次。父母亲一路欢喜不已,以为又可以再次见到儿子了。

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找到弟弟的坟墓后,她才把弟弟牺牲的消息告诉父母,父母顿时如五雷击顶,悲痛欲绝,母亲哭晕过去3次!后来因父母年事已高,都是她们姐妹前来麻栗坡看望弟弟,每次来她都要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洒在弟弟的坟头上。母亲想弟弟时,就跑到当地的烈士陵园里去哭,她说,只要看到烈士墓,就如同看到自己的儿子。

2009年,母亲病危,临终前她提出一个要求:把她埋葬在麻栗坡,她要和儿子在一起!党素霞哭着对母亲说,不可以啊妈妈,那是烈士墓,你没有资格啊!母亲说,那就埋在烈士陵园对面的山上吧,那里离小明近,我看得到他……最终他们还是没有满足母亲的要求。

但她相信,冥冥之中,母亲一定会来到麻栗坡的,因为那里长眠着她心爱的儿子!